类别: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2-06-15 01:45:35 浏览:次
亚博真人app作为投资机构,“最难不是提早布局,而是在最恰当的时间节点布局”。而作为一个在12 年时间里参投了23 个独角兽企业的创投机构,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近两年开始大规模部署医疗科技领域、重仓医疗赛道,无不引人关注。
其强烈信号的意义所在,恰如李开复先生自己所说——是因为“生命科学领域迎来物种大爆发时代,技术不断更新迭代,而定位于Tech VC(科技风投)基因的创新工场不愿缺席这一技术迭代的盛宴”。
“好戏刚开场,创新工场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上船,就是不想做跟风者,要去投资真正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和中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们一起驶向生物医药的星辰大海。”在这位信息经济时代的领军者看来,“21 世纪将是生物的世纪”这一预言并“没有说错,只是说早了”,“21 世纪很长,现在也才过去了20 年,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开始验证这句预言,未来还有80 年使这句预言最终成为现实”。
他坚信,随着第一阶段的产业积累完成,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才涌入, 本土化创新才刚刚开始。中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一,一定会孕育与之匹配的生物医药行业和企业。中国有望引领这场AI+ 医疗的产业变革,一定能“孕育”出大量的创新药和器械。世界上有可能会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另一极。
尽管现在不乏千亿市值的生物医药公司,但他鲜明指出“中国还缺乏万亿市值的公司”。
他对中国企业的未来非常有信心,“相信这一天不会太久,很有可能10年之内就会出现两到三家万亿市值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他的乐观自信,溢于言表:“今日的中国已不是300 年前、200 前,抑或是 50 年前的中国,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资本、人才去发展生物经济,我非常相信,这一次中国将是生物经济的引领者。”
作为曾经的癌症患者,经过生死考验的他,也许更懂——人类“对于生物医药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因此这个行业的收益和回报必然是高的”。而生物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友好——产品在研发阶段就可以通过港股18A 等渠道IPO,创新产品上市后又很容易产生用户黏性,带来稳定现金流……
当生物经济的“大风”起时,创新工场会是一朵怎样飞扬的“云”?神州大地的上空,将会是一幅怎样的灿烂图景?
问:创新工场作为著名投资机构,近年来开始大规模部署医疗领域、重仓医疗赛道,基本情况怎样?为什么在这两年开始大规模部署?背后有 怎样的考虑?
李开复:选择重仓医疗赛道的逻辑很朴素。在过去的10 年中,生命科学领域迎来物种大爆发时代,技术不断更新迭代,而定位于Tech VC(科技风投)基因的创新工场不愿缺席这一技术迭代的盛宴。在医疗领域,创新工场虽然是一支新军,但医疗团队都有着丰富的医疗投资经验。创新工场的医疗赛道由合伙人武凯领导,他于2020 年8 月加入创新工场。加入创新工场之前,武凯曾任软银中国资本的合伙人,主导或参与了对诺辉健康、安翰科技、普门医疗、华大健康等公司的投资,也曾任职于GE 医疗的生命科学业务部门和美国Charles River Lab 的公司战略部,在医疗大健康行业有超过15 年的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等经历。
问:投资关键要有前瞻性,把握好趋势和时间节点。创新工场对当今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判断和预测?
李开复:20 世纪后期不少人讲,“21 世纪将是生物的世纪”。这一预言在过去引起过很多争议,很多最优秀的学生因为这句话选择了生物学方向, 毕业之后却无法取得很高的收入。在我们看来,这句话没有说错,只是说早了,就像我们投资,最难不是提早布局,而是在最恰当的时间节点布局。
过去5 年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序幕,第一批本土企业家和海归科学家凭借“me-too”或“me-better”的fast-following 策略,快速创办了一批有本土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医疗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就像20 年前的新浪、搜狐, “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国市场和跨国企业平分秋色。但是,如阿里和腾讯一样有望彻底在中国市场击败跨国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才刚刚涌现。
接下来5 年,我们特别看好医疗+AI/ 高科技两相交叉引爆的机会。AI 可说是一个赋能各行各业的全新引擎,为传统医疗行业点燃巨大的产业升级契机。我们已经看到所投的企业用AI 发明新药,用机器人自动化赋能高端人力密集、但重复性特别高的实验室研发流程,用AI 模型来做罕见病早筛等各种崭新的医疗科技解决方案,这些都是通过技术能达到规模化、精准化、降本提效的细分领域。我有信心说,中国的医疗产业投资正迎来最好的黄金时代,行业集体踩下技术赋能的油门全力加速,我们在其中捕捉投资机会的 同时,更是用我们的知识和工具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福祉。
21 世纪很长,现在也才过去了20 年,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开始验证这句预言,未来还有80 年使这句预言最终成为现实。随着第一阶段的产业积累完成,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才不断涌入,本土化创新才刚刚开始。中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一,一定会孕育与之匹配的生物医药行业和企业。
问:在您看来,有哪些新趋势、新技术,已经或还将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巨大可能?
李开复: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是最早一批学习人工智能的博士,但在20 世纪80 年代,计算机硬件无法满足人工智能庞大的计算需求,我的所学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近10 年来AI 产业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处理器等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合成生物学的突然兴起,也源自基因编辑、生物工艺等技术的进步, 使工程菌的改造、筛选、培养都更加容易实现且成本可负担。
合成生物学本质上是用生物合成的方法来代替化学合成,这样能够带来的好处有两方面。第一,使原本复杂的化合物可以用更少的步骤来合成,带来生产成本巨大的下降,比如中国最早用两段发酵法合成维生素C,使维生素C 广泛普及。第二,可以合成传统化学合成很难合成的产物,如最近很火的人工合成淀粉和脂肪,甚至未来合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这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走入太空,也会对全球的产业链和地缘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试想,如果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本低于种植大豆,中国是否还需要向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如果不进口,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虽然现在生物合成的成本非常高,但是技术的进步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20 年前,培养1 克单克隆抗体的成本大约1000 美元,而今天已经下降到100 人民币,而且还在继续下降。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合成生物学将会像互联网和AI 一样,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问:创新工场的大规模部署,是不是一种跟风?放眼全球,结合中国国情,生物医药领域蕴藏着怎样的结构性机会?下一步将怎样“挖掘中国 医疗产业下一个黄金10 年的宝贵机会”?
李开复:前面已经提过,我们认为好戏刚开场,创新工场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上船,就是不想做跟风者,要去投资真正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和中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们一起驶向生物医药的星辰大海。因此,我们组建了专业的医疗投资团队,贴近学界和产业界,发掘并投资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
问:创新工场的“落子”,有着怎样的逻辑?为何如此重视体外诊断产品、高值耗材?对创新药等怎样考虑?
李开复:准确来说,创新工场现阶段最重视的是医疗技术,其中既包含了体外诊断产品和创新医疗器械,也包含了医疗设备和生物工艺等。这样的选择跟我们基金的优势和团队的经验有关。在2019 年正式进入医疗赛道后,我们最早关注的主要是互联网医疗类的创业公司,并成功投资了健康险科技领导者镁信健康和医疗器械互联网平台龙头贝登医疗;另外基于我们对AI 的认知,也在早期成功捕获了英矽智能这样的AI 药物研发头部企业。
随着武凯加入,我们在团队上又进一步完善了医疗技术产业背景的人才,因此选择更进一步,开始拓展医疗技术领域,而且我们AI 工程院在AI 和机器人技术上的积累,很多医疗技术企业都非常认可,比如我们刚刚投资的骨科机器人企业鑫君特,AI 就会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引入AI 算法和优化器械臂控制。
创新药是未来我们一定会布局的方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已经投资了和其瑞医药、福贝生物、瑞风生物等非常优秀的企业。
问:您曾说,对比发达国家,中国人均医疗支出仍低于美国、日本。随着政府进一步加大医疗投入,会带动很多行业的机会和改变,能否再具 体分析一下?
李开复:美国的医疗支出约占美国GDP 总量的18%,而中国的医疗支出长期只占GDP 总量的6%~7%,2020 年因为疫情才上升到了7.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9.9%,发达国家普遍在12% 以上。
另外,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 倍多,GDP 约是美国的2/3,计算下来, 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只有美国的1/18。一方面,这说明为什么全世界最优秀的生物医药和医疗技术大多出现在美国,因为美国有足够的消费力支撑企业研发最先进的药物和医疗器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还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中国的医疗支出占GDP 总量的比重必然会继续增加,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也一定能“孕育”出大量的创新药和器械。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 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 万亿—10 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在您看来,我国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较 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了吗?如果已经形成, 能否具体分析一下,或者举例说一说?
规模和出口金额来看,其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我能立即想到的只有迈瑞医疗,还有一些体外诊断和生物试剂企业,也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需求暴涨和供给不足,才开始占领国际市场。缘何如此?这是因为,过去成长起来的企业,多数还是以学习跨国企业为主,一批创新型企业其实才刚刚启程。
不过在一级市场,我们确实已经看到了很多真正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快速成长起来,很多企业家是从海外归来的,创业伊始就以世界级企业为目标。比如,我们投资的艾科诺,创始人杨星博士曾在美国参与创业4 次,两次被国际医疗巨头BD 和Illumina 分别并购,一次在纳斯达克单独上市。像这样的企业家,肯定不会满足于追随别人。创业就是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而这样的企业家在国内也越来越多。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中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 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 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您怎么看“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被列入国家五年规划?这一举措意味着什么?
李开复:非常支持国家“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 超过1 万美元,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如果想继续发展,必然要参与高附加值大市场的国际竞争。生物产业附加值高、用地少、绿色环保,从任何一个维度看,都非常符合我国的发展目标。而且生物经济发展后,还能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的负担,有百利而无一害。
武凯:我认为除了关注终端产品,还应该关注上游的产业链,创新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举个例子,各地政府都希望发展生物医药,但是生物医药的生产涉及非常复杂的工艺,里面涉及了细胞培养和回收,有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其中有一步叫色谱层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既可以用于分离杂质,也可以用于回收目标产物,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但色谱层析法需要的填料,却是一种有非常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品,因为是化工品,就在很多地方被政府“一刀切”予以限制。一些想要研发填料的企业,只能被迫搬到远离生物医药下游客户的地方发展,然后又会遇到人才招聘困难等挑战,造成了整条产业链的割裂和缓慢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
问:在您看来,生物经济有哪些特征、内涵?和生物产业有何不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信息经济等有何异同?
武凯:我的理解,产业是指垂直的链条,而经济包含横向的交叉。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进而改造了很多其他产业链,使全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提高。我们认为,生物技术也有这样的潜力,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改造其他行业,形成生物经济。比如,现在已经有技术直接以一氧化碳(CO)作为碳源进行发酵,通过差压蒸馏工艺及分子筛脱水得到燃料乙醇,同时回收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作为动物饲料用蛋白粉,并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生产压缩天然气。该技术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排放,虽然目前的经济效益还比较差,但随着碳排放的限制和技术的进步,最终一定会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问:创新工场2021 年3 月荣获“年度智慧医疗最佳投资机构”,这一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李开复:我们始终相信,信息技术会像改造其他行业一样去改造医疗行业,只不过医疗行业是一个严肃且严谨的行业,每一个决定都人命关天,因此也最不容易被渗透和改造。但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投资的镁信健康和贝登医疗,都给所处的产业链条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镁信健康支持了多地“惠民宝”的落地,让老百姓以极低的价格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同时又避免了承保企业过重的压力;贝登医疗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在网上将产品卖到基层和海外,不仅使企业拓展了销售渠道,也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产品。没有信息技术的引入,很难想象传统医疗行业能够做到这些事。
问: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 会对生物医药产业等生物经济带来什么?
李开复:一定是更可及的医疗服务,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举个例子,传统上,医生学习手术,就是年长的医生教年轻的医生,一代传一代, 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容易产生不同的派系,不同派系有不同的手术习惯,也很难证明哪种手术的操作方式对患者最有益。而随着手术机器人的普及,这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因为,通过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会记录并学习不同医生的操作习惯和手术结果,总结最佳的手术方式,最终指导医生做手术,这样年轻医生的成长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年长医生的职业寿命也会大大延长。
问:您曾预测,正如能源、制造、运输、医疗四大要素铸就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一样,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类似的历史机遇,制造革命、能源革命、自动驾驶、商业智能、医疗创新等变革正在中国开启,并且预测未来 20 年,AI 将像电力一样推动或者造就这五大变革,赋能产业。能否具体说一说?尤其是如何赋能医疗领域?
第一,病理方面有特别巨大的需求。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病理样本产生,而注册的病理医生缺口则很大。在这方面AI 虽然不能做最终判断,但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好的筛选,提供更好的建议。
第二,药物研发方面,最近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如美国一家公司做的蛋白质折叠,以及创新工场所投资的一家公司已经在用AI 技术帮助科学家发现新药。AI 技术的加入可以帮助节约90% 的研发时间,对未来制药行业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创新工场投资的英矽智能,是用AI 辅助新药研发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企业,2021 年3 月宣布了全球首次用AI 研发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的突破,发布了全球首个针对这个病症经由AI 研发出来的临床前候选小分子,我们也很乐见这么前沿的AI 创新制药公司和著名药企辉瑞、强生、药明康德等有不同层面的合作探索。
未来AI 可能会给制药带来两个巨大的改变:第一个改变是极大程度降低药成本、节约时间。现在用20 亿美元研发一种药,未来有望降到1/10 的成本。现在药厂因成本高昂不愿意开发的罕见病药物,上述英矽智能的AI 新药研发,将传统药物临床前阶段就要花上四五年的时间,大幅缩短到18 个月,大大降低了新药研发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未来,AI 可以显著加速研发新药,缓解患者病痛。第二个改变是“千人千面”的治疗方案。为什么每个人生病都用同一种药呢?传统的制药方法,做一种药从研发到临床阶段要花上10 亿到20 亿美元,如果未来一两亿美元就可以研发一种药,那会有更多的药让患者得到个性化的治疗。而中国对医疗新技术的拥抱和投入,有望引领这场AI+ 医疗的产业变革。
第三,大数据与AI 结合。近年来有各种新数据产生,如基因、转录、蛋白、代谢等,都可以用来做新的分析,创作更多新的应用和价值,针对每个患者做出更精准的诊断。
此外,在骨科手术、神经介入、种植牙等领域,AI 都可以创造价值。当前,全球生命科学正经历巨大变革,医疗数据在快速地被数字化,除了穿戴设备的普及,医疗的部分流程如AI 影像、基因测序等新技术都将带来标准化、结构化的海量新数据。数据是AI 发展的必要燃料,肯定会给AI 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带来更好更多的机会。
举个例子,今天我们去看医生可能每次只能和医生谈线 分钟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数据。如果医生在AI 的帮助下,能细心收集到更多数据更多细节,就可以做出“千人千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而优化流程降本提效。
除了用AI 和大数据采取“千人千面”的治疗方法,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应用、用AI 发明新药等都是巨大的机会。
创新工场借助自身的AI 工程院以及在AI、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AI+ 医疗是创新工场医疗团队所关注的方向之一。做AI 最重要的是有海量数据,创新工场会关注真正数据源头的掌握者,获得脱敏数据后再思考如何激活,如何做出新的产品,产生更大的价值。此外, 团队也愿意接触一些产业投资人和产业公司,因为这些人更懂医疗的具体流程,大家的合作将产生更大价值。
李开复:原来的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都是看向美国,但新冠肺炎疫情给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机会,使更多的海外医疗机构和供应链认识到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优势,再加上现在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世界上有可能会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另一极。举个例子,创新工场投资的耐药结核检测的龙头企业厦门致善生物,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功打开了国际销售渠道,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试剂开始,到自己核心的结核检测试剂、流感检测试剂,目前在整个国际销售额占到收入比重的40%。
问:有专业投资人认为,中国医药创新的土壤已慢慢形成,并且对未来产生千亿元市值的中国医药公司充满信心,不知您怎么看?
李开复:中国已经不缺乏千亿元市值的生物医药公司,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等公司的市值早已超过千亿元,但中国还缺乏万亿元市值的公司,只有那些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站上第一梯队或者核心位置的公司,才能达到这么高的市值。
我对中国企业的未来非常有信心,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久,很有可能10年之内就会出现两到三家万亿元市值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问:2020 年起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或者说警示?疫情给生物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对您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又带 来怎样的变化?
李开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本应该让全人类意识到我们是同一个种群,理应是“命运共同体”。可现实却是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世界更加割裂。欧美为了本国利益,限制抗疫物资的出口,完全不顾世界大国的形象和责任。这也让我们看清,未来更有可能是二元的世界,所有在疫情中被卡脖子的产业,都将是我们的投资机会,如用于生产疫苗和生物药的生物工艺产品以及相关产业链。
问:对于中国来说,在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时代苦苦追赶之后,生物经济时代是一次难得的“换道超车”机会吗?
李开复:工业经济始于300 多年前瓦特改良蒸汽机,电气经济始于近200 年前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信息经济可以说始于50 年前英特尔发布第一块CPU,而基因编辑技术2020 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今日的中国已不是300 年前、200 年前,抑或是50 年前的中国,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资本、人才去发展生物经济。我非常相信,这一次中国将是生物经济的引领者。
问:贵机构对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有研究吗?是否也在投资考虑范围内?
武凯:这些都是关注的领域。例如,我们投资的瀚辰光翼,它们开发的高通量自动化仪器,广泛应用于分子辅助育种、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品系鉴定、转基因检测、基因表达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大大改善了传统上依赖手工、成本高、准确性低的检测分析技术,使之得到广泛应用。
武凯:我们曾统计过,2020 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次数按地域分,江浙沪可以占到一半,北京和珠三角各占1/6,全国其他地方占余下的1/6。
我们相信,这个数字很好地说明了中国生物经济聚集度的现状。未来, 江浙沪的几个核心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和无锡,无论在人才密度还是资本密度上,都将长期是最大的“高地”。但从趋势上看,珠三角和西部龙头城市成都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我们近期关注的细分赛道,如脑科学、基因编辑、类器官、基因疗法CDMO、手术机器人等,都可以在珠三角找到国内的龙头企业,现状是各种投资机构对珠三角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成都是中国西部最有影响力的城市, 背靠华西医院和四川庞大的人口基数,发展生物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我所知,2021 年成都生物医药行业已经有9 个IPO,说明这一地区的产业积聚已经非常深厚了。
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呈现连续性、梯度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战略、营销模式、还是产品研发、后期服务,都有各自独到的宝贵经验。
中制智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联合打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联合宣发“隐形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